这是一份关于鸭舌草的科普介绍,涵盖其植物分类、形态特点及生长习性:
认识鸭舌草:水田湿地的蓝色“小精灵”
鸭舌草是一种常见于水田、沟渠、池塘边缘等湿生或浅水环境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它因其叶子形状近似鸭舌而得名,在夏季会开出美丽的蓝紫色小花,是湿地生态系统中常见的成员,但也因其强大的繁殖能力常被视为农田(尤其是水稻田)中的杂草。
一、 植物分类
- 界: 植物界 Plantae
- 门: 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 纲: 单子叶植物纲 Monocotyledoneae
- 目: 鸭跖草目 Commelinales
- 科: 雨久花科 Pontederiaceae (旧分类有时归入雨久花科,但现主流分类将其独立为鸭舌草科)
- 属: 鸭舌草属 Monochoria
- 种: 鸭舌草 Monochoria vaginalis (Burm. f.) C. Presl ex Kunth
- 学名释义: Monochoria 源于希腊文“monos”(单一)和“choria”(空间、裂片),指其花被裂片在基部连合,形成单层的花被筒(区别于某些花有萼片和花瓣两轮)。vaginalis 意为“具鞘的”,指其叶柄基部形成鞘状包裹茎。
二、 形态特点
鸭舌草的整体形态较为柔嫩,各部分特征如下:
根: 具多数纤维状须根,无块茎(这是与同属的雨久花
Monochoria korsakowii 的重要区别点之一)。
茎:- 通常直立或斜升,高约10-30厘米(有时可达50厘米)。
- 植株基部偶有短匍匐枝,但整体不如同科的水葫芦那样具有发达的气囊或匍匐茎。
- 茎光滑无毛或近无毛。
叶:- 基生叶: 丛生,具长柄(可达20厘米以上)。
- 茎生叶: 互生,叶柄较短,基部扩大成鞘状抱茎。
- 叶形: 变化较大,是识别要点之一。常见的有:
- 心状宽卵形: 长可达5-8厘米,宽可达3-7厘米,顶端短突尖或渐尖,基部心形。
- 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 尤其在植株上部或生长后期更明显。
- 无论哪种形状,全缘(叶边缘光滑无锯齿),叶脉弧形。
- 叶质: 纸质,绿色,无毛。
花:- 花序: 从茎顶端的叶鞘内抽出总状花序。
- 花数: 花序上有花3-6朵(有时可达12朵),但通常不密集,花梗长短不一。
- 花被: 最显著的特征。花被片6枚,排成2轮,但深蓝色、蓝紫色或淡蓝色(偶见白色变种),基部合生成筒状,上部裂片开展。
- 雄蕊: 6枚,但其中1枚较大,花丝基部有毛(腺毛),花药蓝色或略带灰色。
- 雌蕊: 子房上位,3室,花柱细长。
- 花期: 主要在夏秋季(7-9月)。
果实与种子:- 果实: 蒴果,卵形或长圆形,长约1厘米左右。
- 开裂方式: 成熟时室背开裂成3瓣。
- 种子: 多数,细小,长圆形,长约1毫米,表面有纵棱(约8-12条)。种子数量庞大,繁殖力强。
三、 生长习性
生境:- 典型的水生或湿生植物。
- 喜生于静水或缓流的水体中。
- 常见于水稻田、池塘、沟渠、沼泽、湖边浅水处及低洼湿地。
- 对水体富营养化有一定的耐受性。
水分需求:- 必须在湿润或浅水环境中生长(水深通常在5-30厘米左右)。不能耐受长期干旱。
光照:- 喜阳光充足的环境,在光照好的地方生长旺盛,开花繁茂。也能耐一定程度的半荫。
繁殖:- 种子繁殖: 主要繁殖方式。种子数量极多,成熟后散落水中或土壤中,可随水流传播,休眠期后萌发。种子在湿润土壤中可存活多年。
- 营养繁殖: 植株基部可产生短的匍匐枝,其顶端能形成新的植株进行繁殖。
适应性:- 适应性强,生长迅速。
- 在肥沃的淤泥或富含有机质的湿地土壤中生长最佳。
- 具有一定的耐污染能力,能在轻度污染的水体中生长。
分布:- 原产于亚洲东部和东南部。
- 在中国广泛分布于南北各省区,尤以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水稻田中最为常见。
- 在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印度、澳大利亚等地也有分布。
生态角色与影响:- 积极面: 作为湿地植物,能提供一定的栖息地,净化水质(吸收部分养分),增添湿地景观(蓝紫色小花)。
- 消极面(主要作为杂草): 在水稻田中,它生长迅速,与水稻争夺水分、养分和光照,严重影响水稻产量,是稻田中重要的恶性杂草之一。其防治是水稻生产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四、 相似植物区分
- 雨久花: 同属。植株更高大粗壮(可达70厘米),有明显的地下块茎。叶片宽卵状心形,更大更厚。总状花序顶生,花更大更密集,蓝色更深。主要生于池塘、湖沼靠岸浅水处。
- 箭叶雨久花: 同属。叶片明显为箭形或戟形,基部有两个开展的裂片。花通常淡蓝色或近白色。
总结
鸭舌草 (Monochoria vaginalis) 是一种常见于水田湿地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它最显著的特征是变化的心形至披针形叶片和总状花序上蓝紫色、基部合生的六瓣花。作为一种典型的水生/湿生植物,它喜静水浅水、阳光充足的环境,繁殖力极强(种子量大),这使得它在自然湿地中扮演生态角色的同时,也成为水稻田中难以防治的恶性杂草。认识其形态特点和生长习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识别它,并在生态保护或农业生产中采取相应的措施。
下次在水田边或池塘浅水处看到一丛丛开着蓝紫色小花的柔嫩草本,不妨仔细观察一下它的叶子和花,很可能就是鸭舌草这位湿地“小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