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石四片叶子网
详情描述
相机快门的机械构造:从幕帘快门到电子快门的运作机制

1. 幕帘快门 (Focal-Plane Shutter / Curtain Shutter)
  • 位置: 位于相机机身内部,紧贴焦平面(胶片或传感器平面)。
  • 构造:
    • 两个帘幕: 前帘和后帘(通常是涂有橡胶的布帘或更耐用的金属叶片)。
    • 弹簧或电磁驱动装置: 用于驱动帘幕运动。
    • 精密齿轮和凸轮机构: 控制帘幕的运动速度和时序。
    • 速度调节机构: 机械或电子方式控制前后帘释放的时间差。
  • 工作原理 (以布帘快门为例):
  • 准备: 未曝光时,前帘完全遮挡感光元件,后帘卷在另一侧。
  • 曝光开始: 按下快门按钮,前帘被释放,在弹簧作用下快速向下(或横向)移动,开始暴露感光元件。
  • 曝光控制:
    • 慢速快门 (如1/60s或更慢): 前帘完全打开后,感光元件完全暴露一段时间,然后后帘才被释放并移动关闭。
    • 高速快门 (如1/250s或更快):前帘尚未完全打开时,后帘就被释放并紧跟着前帘移动。前后帘之间形成一个移动的缝隙。快门速度越快,这个缝隙越窄。感光元件上不同区域依次被这个缝隙扫过而曝光。缝隙的宽度决定了曝光时间的长短。
  • 曝光结束: 后帘移动到位,完全覆盖感光元件,曝光结束。
  • 复位: 曝光结束后,通过弹簧或马达将前后帘复位到初始位置,为下一次曝光做准备。
  • 特点:
    • 优点: 可实现非常高的快门速度(现代可达1/8000s甚至更高),结构相对紧凑(尤其叶片式)。
    • 缺点:
      • 闪光同步速度限制: 在高速快门(缝隙很窄)时,闪光灯只能在缝隙完全打开感光元件的瞬间触发(即前帘完全打开、后帘尚未启动时),这个速度就是相机的最高闪光同步速度(如1/200s或1/250s),超过此速度使用闪光灯会导致画面部分被帘幕遮挡。
      • 果冻效应 (Rolling Shutter): 在高速快门拍摄快速移动物体或相机快速摇移时,由于曝光是逐行/逐段进行的,物体在曝光开始和结束时的位置不同,导致产生倾斜、扭曲的现象(如垂直落下的雨滴变成斜线)。
      • 噪音和震动: 机械运动会产生噪音和轻微震动。
      • 寿命限制: 机械部件存在磨损和寿命问题(现代金属叶片快门寿命通常很长,可达10万次以上甚至50万次)。
2. 镜间快门 (Leaf Shutter / Between-The-Lens Shutter)
  • 位置: 位于镜头内部,通常非常靠近光圈叶片。
  • 构造:
    • 多片叶片: 通常由3到9片弧形金属薄片组成,围绕镜头光轴中心排列。
    • 弹簧机构: 驱动叶片开合。
    • 速度控制机构: 控制叶片开启、保持开启、关闭的时间。
  • 工作原理:
  • 准备: 未曝光时,叶片闭合,遮挡光线。
  • 曝光开始: 按下快门按钮,叶片在弹簧驱动下同时向外张开,形成一个圆形开口,光线通过镜头照射到整个感光元件。
  • 曝光控制: 快门速度由叶片保持全开状态的时间长短决定。无论速度多快,感光元件都是同时开始曝光。
  • 曝光结束: 叶片同时向内闭合,遮挡光线,曝光结束。
  • 复位: 叶片回到闭合状态。
  • 特点:
    • 优点:
      • 全速闪光同步: 由于整个画面是同时曝光的,闪光灯可以在任何快门速度下同步触发(最高可达镜间快门的最高速度,如1/500s或1/1000s)。
      • 安静、震动小: 叶片运动行程短,动作轻柔。
      • 无果冻效应: 整个画面同时曝光,拍摄运动物体无扭曲。
    • 缺点:
      • 最高速度受限: 受限于叶片运动的物理极限,最高速度通常不如幕帘快门(现代镜间快门可达1/2000s或1/4000s,但1/8000s以上很困难)。
      • 结构复杂、成本高: 每个镜头都需要内置快门,增加成本和体积。
      • 更换镜头麻烦: 在胶片时代,快门在镜头里,更换镜头时需要小心避免胶片意外曝光。
  • 现状: 主要用于中画幅数码相机镜头(如哈苏XCD、富士GF)、高端便携相机(如理光GR系列、富士X100系列)和一些电影镜头。
3. 电子快门 (Electronic Shutter)
  • 位置: 没有物理移动部件。完全依赖感光元件(主要是CMOS)本身的工作方式。
  • 构造: 无物理快门构造。核心是CMOS传感器的电路控制
  • 工作原理 (基于CMOS):
    • 全局快门 (Global Shutter): 传感器所有像素同时开始曝光,并在预设的曝光时间结束后同时结束曝光,然后读取数据。这最接近理想状态,但实现难度大、成本高、易产生噪声和发热。
    • 卷帘快门 (Rolling Shutter): 这是目前绝大多数消费级相机使用的电子快门模式。
    • 逐行复位: 传感器像素按行(或列)顺序快速复位(清除电荷)。
    • 逐行曝光: 复位后,每一行立即开始累积电荷(曝光)。不同行的曝光开始时间有微小差异。
    • 逐行读取: 在预设的曝光时间结束后(从该行开始曝光算起),每一行按顺序(通常与复位顺序相同)被读取数据。
    • 曝光时间控制: 通过精确控制每行像素的复位和读取时间间隔来实现。传感器控制器精确计时,告诉每一行什么时候开始曝光(复位),什么时候结束曝光(读取)。
特点:
  • 优点:
    • 完全静音: 无任何机械运动。
    • 无震动: 对高分辨率拍摄或长焦拍摄非常有利。
    • 超高速度: 理论上可以达到传感器读取速度的极限(远超机械快门,如1/32000s)。
    • 无限寿命: 无机械磨损。
    • 结构简化、成本降低: 相机无需复杂的机械快门组件。
    • 高速连拍: 不受机械复位时间限制,可实现极高的连拍速度。
  • 缺点:
    • 严重的果冻效应 (Rolling Shutter): 由于逐行曝光,拍摄高速运动物体或快速摇移相机时,画面扭曲变形非常明显(如垂直的旗杆变弯,旋转的螺旋桨变形)。
    • 闪光同步困难/限制: 闪光持续时间极短(通常1/1000s到1/50000s),在卷帘快门逐行曝光的过程中,闪光只能在某几行曝光时触发,导致画面只有部分被照亮。全局快门可实现全速闪光同步。
    • 动态范围/噪声可能略低: 某些实现方式可能牺牲一点画质(现代传感器改善很多)。
    • 频闪/人造光源下的条纹: 在荧光灯、LED灯等闪烁光源下,由于逐行曝光时间差,不同行可能捕捉到光源的不同亮度周期,导致画面出现明暗条纹。
    • 滚动伪影: 快速移动的明亮物体可能在图像中留下“拖尾”或“重影”。
混合快门 (Electronic First-Curtain Shutter - EFCS):
  • 为了解决纯机械快门震动和纯电子快门的缺点(尤其是闪光和果冻效应),现代相机普遍采用混合模式。
  • 工作原理:
  • 曝光开始 (电子): 使用CMOS的卷帘快门方式逐行复位像素并开始曝光(代替机械前帘)。
  • 曝光结束 (机械): 在预设的曝光时间结束后,机械后帘移动关闭,物理地结束所有像素的曝光(同时CMOS开始逐行读取数据)。
优点:
  • 减少了机械前帘运动带来的震动(尤其在中低速快门时)。
  • 避免了纯电子快门在闪光同步和果冻效应上的主要问题(后帘机械关闭保证了整个画面同时结束曝光)。
  • 比纯机械快门更安静。
缺点:
  • 仍然存在机械后帘的运动和噪音。
  • 在极高速快门时,机械后帘的运动可能引入轻微的模糊(但通常影响很小)。
  • 最高速度受限于机械后帘的速度。
总结
  • 幕帘快门: 焦平面机械运动,高速优势,闪光同步限制,果冻效应,噪音震动。
  • 镜间快门: 镜头内叶片开合,全速闪光同步,安静无震无果冻,速度受限,成本高。
  • 电子快门 (卷帘): 无机械运动,完全静音无震,超高速度,严重果冻效应,闪光同步困难,频闪条纹。
  • 混合快门 (EFCS): 电子开始+机械结束,兼顾减少震动和解决部分电子快门问题,是当前主流相机的常用模式。

相机技术的发展是不断权衡利弊的过程。现代相机通常提供多种快门模式供用户选择(纯机械、EFCS、纯电子),以适应不同的拍摄场景(如需要静音、需要高速连拍、需要闪光、拍摄高速运动物体等)。全局电子快门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传感器技术的进步,其缺点正在被逐步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