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大形成因素可以这样揭秘:
冰震频发的背后:从冰川运动到气候变暖,3大形成因素揭秘
冰震,这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词汇,正随着全球冰川的加速变化而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科学报告和新闻报道中。它本质上是冰川内部或底部发生的、能被地震仪探测到的震动事件。冰震频发的背后,是冰川这个庞然大物在巨大压力和环境变化下的“呻吟”与“挣扎”。其形成主要可归结为三大关键因素:
1. 冰川运动的固有特性:基底滑动与内部变形
- 核心机制: 冰川并非静止的冰体,而是像极其粘稠的流体一样在重力作用下持续向下游流动。这种运动是冰震产生的基础物理背景。
- 基底滑动: 当冰川底部与基岩接触面存在液态水(融水)润滑时,摩擦力减小,冰川会更容易在基岩上滑动。这种滑动过程并非总是平滑的,可能发生粘滑现象——冰川底部被“卡住”积累应力,当应力超过临界点时突然释放,产生一次震动(冰震)。这类似于地震中的断层破裂。
- 内部变形: 巨大的冰体在自身重力和地形约束下会发生内部剪切、弯曲和断裂。冰晶之间的相对运动、冰裂隙的快速扩展或闭合、巨大冰块的崩塌或滚动(尤其是在陡峭的冰瀑布区域),都会产生震动波。冰川内部的应力积累和释放是其运动的常态,也是冰震的直接来源。
2. 气候变暖的催化作用:融水的关键角色
- 核心机制: 这是近年来冰震活动显著增加、引起广泛关注的最主要驱动因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表面和内部融水急剧增多。
- 融水润滑效应: 大量融水通过冰川的裂隙(冰裂缝)或冰内通道(冰臼)渗透到冰川底部。这些水充当了高效的“润滑剂”,显著降低了冰川与基岩之间的摩擦力,极大地促进了基底滑动。滑动速度加快,粘滑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可能增加,导致更多、更强的冰震。
- 融水增压效应: 融水在冰川底部或冰内空腔中积聚,形成巨大的水压(水头)。当这种压力超过上覆冰层的强度或找到薄弱通道(如裂缝)时,水体会突然爆发式地排出(类似于水库泄洪)。这种水力压裂或突发性排水事件会瞬间改变局部应力场,引发强烈的震动,产生非常显著的冰震信号。格陵兰冰盖夏季观测到的很多强冰震就与此类事件直接相关。
- 加速冰川流动: 融水润滑不仅增加滑动,还导致整个冰川(或其部分区域)流速加快。流速加快意味着内部变形加剧、冰裂隙活动更频繁、冰体与基岩/侧碛的相互作用更剧烈,所有这些都增加了冰震发生的潜在触发点。
3. 冰川动态变化与地形相互作用:断裂与崩塌
- 核心机制: 冰川前缘(冰舌末端)的崩解以及冰川表面和内部结构的剧烈变化,是产生冰震的重要直接诱因,尤其在海洋终止型冰川和陡峭山地冰川。
- 冰架/冰舌崩解: 漂浮的冰架或伸入海洋/湖泊的冰舌,在海水侵蚀、底部融化、自身重力弯曲等因素作用下,其前端会周期性地发生大规模断裂崩塌(称为“崩解”)。巨大的冰山(可达数平方公里甚至更大)从冰体上分离、翻转、坠落入海的过程,会释放巨大能量,产生强烈的、有时甚至能被远距离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冰震。
- 冰裂隙扩展与冰山滚动: 在冰川表面或内部,应力变化会导致新的冰裂隙快速开裂,或已有裂隙急剧扩展。此外,从冰川上崩落或在冰川表面/冰碛上滚动的较小规模冰山,在翻滚、碰撞过程中也会产生可探测的震动。陡峭的冰瀑布区域是这类事件的高发区。
- 地形制约: 冰川流经复杂地形(如基岩陡坎、狭窄山谷)时,会受到强烈的挤压、抬升或弯曲。这种与地形的强制相互作用会显著增加局部的应力集中,更容易引发冰体的断裂、剪切和震动。
总结与关联
- 基础与常态: 因素1(冰川运动)是冰震产生的物理基础,是冰川这种“活”冰体运动的固有结果。
- 关键加速器: 因素2(气候变暖→融水增多)是当前冰震活动显著加剧、频发的核心驱动力。它通过润滑基底和增压排水,极大地放大了冰川运动的速率和剧烈程度,直接导致了更多、更强的冰震事件。
- 直接表现与结果: 因素3(动态变化与地形作用)往往是因素1和因素2共同作用下的直接表现和结果(如崩解加速、裂隙增多),同时也是产生显著冰震信号的直接物理过程(如崩解事件本身)。
因此,冰震频发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冰川固有的运动特性、在气候变暖背景下融水剧增的强烈催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冰川剧烈动态变化(断裂、崩塌、加速流动)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成为了监测冰川健康状态、理解冰川对气候变暖响应速度与机制的一个重要的“地震学”窗口。冰震活动的增加,正是全球冰川系统在快速变暖的世界中变得愈发不稳定和活跃的一个清晰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