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通过核反应在科学原理上完全可能人工合成黄金(金元素,Au)。但这在经济上和实用性上完全不可行。以下是详细的解释:
1. 科学原理:核反应可以改变原子核
- 黄金(Au)的原子核包含79个质子和一定数量的中子(最稳定的同位素是Au-197,有118个中子)。
- 要制造黄金,核心就是改变其他原子核内的质子数量,使其达到79个。
- 这可以通过以下核反应实现:
- 核嬗变: 用高能粒子(如质子、中子、α粒子等)轰击其他元素的原子核,使其吸收或失去质子/中子,从而改变元素种类。
- 核裂变: 重元素(如铀、钚)分裂时会产生多种较轻的元素碎片,其中可能包含金同位素(但非常稀少且随机)。
- 核聚变: 将轻元素融合成更重的元素。虽然自然界中黄金主要是在超新星爆发或中子星合并等极端条件下的快速中子捕获过程(r过程)中产生的,但人工模拟这种条件极其困难。
2. 历史与现实中的“人造金”
- 1980年实验: 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格伦·西博格团队成功利用核嬗变制造出了黄金。他们使用直线粒子加速器,用碳和氖的原子核轰击铋靶(原子序数83)。经过多次碰撞,一些铋原子核失去了少量质子或吸收了特定粒子,最终变成了金原子(原子序数79)。然而,整个实验只产生了极其微量的金(约几千个原子),价值几乎为零,成本却极其高昂。
- 核反应堆副产品: 在核反应堆中,铀等燃料裂变会产生各种裂变产物。其中极其微量的裂变产物是金的一些不稳定同位素(如Au-198, Au-199)。这些同位素具有放射性,会迅速衰变成其他元素(如汞或铂),无法稳定存在。而且含量极低,完全不具备收集价值。
3. 为什么说“不可行”?
- 极高的能量消耗: 驱动粒子加速器或核反应堆需要巨大的能量输入。制造单个金原子所需的能量成本远超这个金原子本身蕴含的价值(能量)。
- 极低的产量和效率: 核反应发生在原子层面,一次碰撞改变一个原子核的概率非常低(反应截面小)。要产生肉眼可见的黄金,需要无数次成功的碰撞,这需要天文数字的靶材和轰击粒子,时间也极其漫长。
- 难以控制的产物: 高能轰击会产生多种多样的核反应产物。除了目标产物金-197外,还会产生大量其他元素(包括放射性同位素)、未反应的靶材以及被破坏的靶材碎片。从中分离出极其微量的纯金极其困难且成本高昂。
- 放射性风险: 人工核反应过程很容易产生放射性同位素。即使成功合成了金,如果合成的是不稳定的放射性金同位素(如Au-198,半衰期仅2.7天),它毫无实用价值,反而需要处理放射性废物。合成稳定的Au-197需要精确控制中子和质子的数量,这在技术上极具挑战性。
- 成本天文数字: 综合以上因素,人工合成黄金的成本远超天然黄金的开采和提炼成本。曾有估算认为,用粒子加速器合成一克黄金的成本可能高达数十亿甚至上万亿美金,而天然黄金的市场价格仅为其几十万分之一。
4. 与天然黄金形成的对比
- 宇宙中的黄金主要是在极端天体事件(如超新星爆发、中子星合并)中,通过快速的中子俘获过程产生的。这些事件提供了难以想象的极端条件(极高的中子通量、极高的温度和压力),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形成大量重元素,包括黄金。
- 地球上的黄金主要来自这些宇宙事件遗留下来的物质,在地球形成过程中富集在地核,后来通过地质活动(如火山喷发)带到地壳中形成矿藏。
结论
- 科学上可行: 核反应确实可以改变原子核,将其他元素变成金元素。历史实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 经济上完全不可行: 制造过程需要消耗天文数字的能量和资源,产率极低,产物分离困难,且可能产生放射性废物。成本远超天然黄金的市场价值无数倍。
- 没有实际意义: 人工合成黄金在目前和可预见的未来,都只是一种科学演示或基础研究,没有任何商业或实用价值。
因此,虽然核反应在理论上能“制造”出金原子,但这绝不是获取黄金的可行途径。开采天然金矿仍然是唯一实际的方法。 人工合成黄金更像是一个展示核物理原理的有趣实验,而非实用的生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