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是一种深受欢迎的水果,但要获得高产、优质的果实,需要掌握其繁殖方式、病虫害防治以及关键栽培技术。下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 草莓的繁殖方式
草莓繁殖主要分为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但无性繁殖是生产上最主要、最常用的方式,因为它能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繁殖系数高,结果早。
无性繁殖:
- 匍匐茎分株法:
- 原理: 草莓植株在生长季节(主要是春季和初夏)会从叶腋处抽生出匍匐茎,匍匐茎的偶数节上会形成新的子株(走茎苗)。当子株长到一定大小并生根后,即可切断与母株的连接,成为独立的新植株。
- 优点: 操作简单,成本低,繁殖系数高(一株健壮母株可产生几十株合格子苗),能保持母本优良性状,子苗生长快,当年或次年即可结果。
- 缺点: 长期无性繁殖可能导致病毒积累,影响植株活力和果实品质。
- 关键技术点:
- 母株选择: 选择品种纯正、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开花结果性能好的植株作为母株。
- 专用育苗圃: 建立专门的育苗圃,避免重茬,土壤肥沃疏松,排灌方便。
- 母株定植与管理: 春季定植,宽行窄株(如行距1.2-1.5米,株距0.4-0.5米),及时摘除花蕾,促进匍匐茎抽生。合理施肥(前期以氮肥促生长,后期增施磷钾肥促子苗健壮),保持土壤湿润。
- 匍匐茎管理: 及时将匍匐茎理顺,均匀分布在畦面,避免交叉重叠。在子株展开2-3片新叶时,用土压住茎节或用育苗叉固定,促进生根。
- 子苗培育: 当子苗长出3-4片以上展开叶,根系发达时,即可切断匍匐茎,成为独立苗。可继续在苗圃培育一段时间,使其更健壮。
- 假植(可选): 为提高定植成活率和整齐度,可在定植前20-30天将子苗移栽到营养钵或假植圃集中管理。
- 离体繁殖法(组织培养):
- 原理: 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在无菌条件下,切取草莓植株的茎尖、叶片、花药等组织(外植体),接种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诱导其分化形成完整植株(组培苗)。
- 优点: 繁殖速度极快,不受季节限制,可在短期内获得大量性状一致的脱毒苗(尤其是茎尖脱毒),有效解决病毒病问题,提高植株活力和产量品质。是工厂化育苗的核心技术。
- 缺点: 技术要求高,设备投入大,成本相对较高,需要经过严格的驯化(炼苗)过程才能移栽到大田。
- 关键技术点:
- 外植体选择与消毒: 选取健壮、无病虫害植株的合适部位(常用茎尖),严格消毒以消除污染。
- 培养基配制与灭菌: 根据不同阶段(诱导、增殖、生根)配制适宜的培养基,并彻底灭菌。
- 无菌操作与培养: 在超净工作台进行无菌接种,置于恒温、光照可调的人工气候室培养。
- 继代增殖与生根: 定期转接,扩大繁殖系数;诱导生根。
- 炼苗与移栽: 生根苗需逐步适应外界环境(湿度、光照、温度),移栽到温室或大棚的基质中精心管理。
有性繁殖(种子繁殖):
- 原理: 通过播种草莓种子来繁殖新植株。
- 应用: 生产上极少采用。主要用于杂交育种培育新品种。因为种子繁殖的实生苗性状分离严重,无法保持母本优良特性,结果期晚(通常需要1-2年),果实小、品质差。
- 关键技术点: 种子采集、处理、播种、育苗管理(与一般蔬菜育苗类似)。
总结: 生产上,匍匐茎分株法因其简单高效是主流方式;组培育苗则是获得脱毒健康种苗、实现工厂化标准化育苗的关键技术,在现代草莓产业中地位日益重要。种子繁殖仅用于育种。
二、 草莓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
草莓病虫害是影响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
主要病害:
- 真菌性病害:
- 灰霉病: 花期至果实成熟期主要病害。危害花、果实、叶片。潮湿环境下,病部产生灰色霉层。低温高湿易发。
- 白粉病: 叶片、花、果实均可受害。初期叶片出现白色粉斑,严重时覆盖全叶;果实表面覆盖白粉,着色不良。温暖干燥与高湿交替易发。
- 炭疽病: 育苗期和定植初期毁灭性病害。危害叶片、叶柄、匍匐茎、根茎部。造成局部黑褐色病斑、溃疡,甚至整株萎蔫死亡。高温高湿(28-32℃)易发。
- 根腐病/红中柱根腐病: 危害根部。病根变褐腐烂,切面可见中柱变红褐色(红中柱型)。植株生长不良,叶片变红或焦枯,甚至死亡。低温潮湿、土壤粘重、排水不良易发。
- 叶斑病(蛇眼病、褐斑病等): 主要危害叶片。产生不同形状(圆形、不规则形)、颜色(紫红、褐色、灰白)的病斑,严重时叶片枯死。高湿多雨易发。
- 细菌性病害:
- 细菌性叶斑病(角斑病): 叶片上初生水渍状小斑点,后扩大成多角形或不规则形褐色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潮湿时有菌脓。风雨传播,伤口侵入。
- 病毒病: 由多种病毒引起(如草莓斑驳病毒、草莓轻型黄边病毒等)。引起植株矮化、叶片皱缩、黄化、斑驳、畸形,果实变小、畸形、品质下降。主要通过蚜虫传播,也可通过工具、病苗传播。
主要虫害:
- 螨类:
- 二斑叶螨/红蜘蛛: 主要刺吸叶片汁液。受害叶片失绿变黄白色,严重时呈锈色干枯,似火烧状。高温干燥时爆发快。
- 刺吸式口器害虫:
- 蚜虫: 群集于嫩叶、花蕾、幼果上吸食汁液,造成叶片卷曲、畸形,传播病毒病。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
- 蓟马: 锉吸花器、嫩叶和幼果。导致花瓣褐变、果实表面产生锈斑或畸形(“鬼头果”)。
- 粉虱/烟粉虱: 成虫和若虫吸食汁液,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传播病毒病。
- 地下害虫:
- 蛴螬(金龟子幼虫): 啃食根系和根茎部,造成植株萎蔫或死亡。
- 蝼蛄/地老虎: 咬断幼苗根茎或近地面茎部。
- 鳞翅目害虫:
- 斜纹夜蛾/甜菜夜蛾: 幼虫啃食叶片、花蕾和果实,造成孔洞或缺刻。
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
- 农业防治:
- 选用抗病品种和无病健康种苗: 这是基础,尤其是组培脱毒苗。
- 轮作倒茬: 与非茄科、葫芦科等作物轮作2-3年以上,减少土传病害和虫源。
- 土壤消毒: 定植前进行太阳能消毒、石灰氮消毒或使用安全有效的化学药剂(需注意安全间隔期和残留)。
- 高垄覆膜栽培: 利于排水、提高地温、减少果实与土壤接触、降低湿度、抑制杂草和部分病害。
- 合理密植,加强通风透光: 及时摘除老叶、病叶、病果和多余匍匐茎,改善田间小气候。
- 科学肥水管理: 平衡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采用滴灌,避免大水漫灌,控制田间湿度。
- 清洁田园: 及时清除病残体、杂草,减少越冬(越夏)菌源虫源。
- 物理防治:
- 色板诱杀: 黄板诱杀蚜虫、粉虱、潜叶蝇;蓝板诱杀蓟马。
- 灯光诱杀: 频振式杀虫灯诱杀鳞翅目、鞘翅目等害虫成虫。
- 防虫网: 育苗圃和设施栽培中,覆盖防虫网阻隔害虫迁入。
- 银灰膜驱避: 覆盖银灰色地膜驱避蚜虫。
- 生物防治:
- 保护利用天敌: 如草蛉、瓢虫、捕食螨(如智利小植绥螨防治红蜘蛛)、寄生蜂等。
- 释放天敌: 在虫害发生初期,人工释放捕食螨、赤眼蜂等。
- 生物农药: 使用苏云金杆菌、核型多角体病毒、白僵菌、绿僵菌防治鳞翅目害虫;枯草芽孢杆菌、木霉菌、多抗霉素、井冈霉素等防治真菌病害;农用链霉素、中生菌素防治细菌病害。
- 化学防治(科学用药):
- 原则: 在农业、物理、生物防治基础上,必要时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 关键点:
- 对症下药: 准确识别病虫害,选择登记在草莓上使用的对口药剂。
- 适时用药: 抓住病虫害发生初期或关键防治时期(如灰霉病在开花前、坐果后;红蜘蛛在点片发生期)。
- 轮换用药: 避免长期单一使用同种药剂,延缓抗药性产生。
- 安全间隔期: 严格遵守农药标签上规定的安全间隔期,确保果实食用安全。
- 精准施药: 选择合适的施药器械(如烟雾机、静电喷雾器),确保药液均匀覆盖,注意保护蜜蜂(花期慎用或避开花期用药)。
三、 草莓栽培中的关键技术点
园地选择与土壤准备:
- 选择地势较高、排灌方便、土壤肥沃疏松(沙壤土最佳)、pH值5.5-6.5(微酸性)、光照充足的地块。
- 避免重茬连作。前茬最好为豆科、禾本科作物。
- 定植前深翻土壤(25-30厘米),施足基肥(腐熟有机肥3-5方/亩 + 平衡型复合肥30-50公斤/亩)。进行土壤消毒(可选)。
- 起高垄: 垄宽(连沟)60-80厘米,垄高25-35厘米,垄面宽40-50厘米。双行定植。垄上覆盖黑色或银黑双色地膜。
定植:
- 选用壮苗: 根系发达(白色根多),具4-5片以上展开叶,新茎粗壮(直径0.8-1厘米以上),无病虫害。
- 适时定植: 北方地区多在8月下旬至9月中下旬(秋栽);南方地区多在9月下旬至10月中下旬(秋栽)或11月(冬栽)。以当地草莓花芽分化基本完成、气温转凉时为宜。
- 合理密植: 根据品种、地力、栽培方式(促成、半促成、露地)确定。一般每垄双行,“品”字形定植,株距15-25厘米,亩栽6000-10000株。
- 定植深度: “深不埋心,浅不露根”。根系垂直向下舒展,苗心基部(生长点)与土表齐平。
- 浇透定根水: 定植后立即浇透水,确保根系与土壤紧密接触。
肥水管理:
- 水分: 草莓喜湿怕涝。定植缓苗期保持土壤湿润;花芽分化期适当控水促进分化;开花坐果期需水量大,应保证水分充足均匀供应(尤其果实膨大期),但忌积水;成熟期适当控水提高品质。推荐滴灌。
- 追肥: 遵循“少量多次、薄肥勤施”原则。
- 缓苗后至开花前: 以氮肥为主,促进营养生长。可施1-2次稀薄平衡肥。
- 开花坐果期: 增施磷钾肥,促进开花坐果和果实膨大。可叶面喷施硼、钙等中微量元素(如糖醇钙)。
- 果实膨大期至采收期: 以钾肥为主,配合适量磷肥和少量氮肥,提高果实品质和产量。采收期每7-10天可追施一次高钾水溶肥。
- 采收后: 及时补充养分恢复树势,为来年丰产打基础(尤其露地栽培)。
温光管理(设施栽培关键):
- 温度:
- 保温期(促成栽培): 扣棚保温时间根据品种休眠特性和当地气候确定。保温初期白天25-28℃,夜间12-15℃。现蕾期白天25-28℃,夜间10℃。开花期白天23-25℃,夜间8-10℃(避免30℃以上高温和0℃以下低温)。果实膨大期白天20-25℃,夜间5-8℃。成熟期白天20-23℃,夜间5-8℃。注意: 花期对温度最敏感。
- 光照: 草莓是喜光植物。设施栽培需选用透光性好的棚膜,及时清洁棚膜。在连续阴雨寡照时,可考虑人工补光(LED植物生长灯)。及时打老叶,增加植株间透光。
植株管理:
- 摘叶: 及时摘除病叶、老叶、黄化叶,改善通风透光,减少养分消耗和病害发生。一般保留5-7片功能叶。
- 除匍匐茎: 结果期抽生的匍匐茎消耗大量养分,应及时摘除(除非用于繁殖)。
- 疏花疏果: 现蕾期和幼果期疏除高级次小花、弱花、畸形果、病果。一般每花序保留5-7个健壮果。集中养分,增大果个,提高品质和整齐度。
- 辅助授粉: 设施栽培因缺少风和昆虫,需进行人工辅助授粉以提高坐果率、减少畸形果。
- 放蜂: 最有效方式。开花前5-7天放入蜜蜂(每亩1箱)或熊蜂(每亩半箱)。
- 人工授粉: 用毛笔或软毛刷在开放的花蕊上轻扫。
- 调节温湿度: 保证开花期适宜温湿度,利于花粉散开和萌发。
花果管理:
- 除疏花疏果外,还需注意:
- 垫果: 果实膨大下垂接触地膜前,可用稻草、麦秸、专用果垫等将果实垫起,防止沾污、腐烂和病虫害。
- 适时采收: 根据用途(鲜食、加工)和运输距离,在果实着色70-90%(八、九成熟)时采收。轻拿轻放,保留萼片和一段果柄。最好在清晨或傍晚温度低时进行。
采收与采后处理:
- 严格执行采收成熟度标准。
- 精细采收,避免机械损伤。
- 及时预冷(尽快将果实温度降至0-2℃)。
- 分级、包装、冷链运输或贮藏(0-2℃,相对湿度90-95%)。
总结:
成功栽培草莓的关键在于环环相扣:
源头: 选用
健康脱毒壮苗(组培苗或健壮匍匐茎苗)。
基础: 做好
土壤消毒和
高垄覆膜栽培。
核心管理: 精准调控肥水(滴灌、薄肥勤施)、
精细植株管理(摘叶、除匍匐茎、疏花疏果)、
科学调控温光(尤其设施栽培)。
保障: 贯彻“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
病虫害绿色防控策略,优先采用农业、物理、生物防治,科学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品质关键: 重视
花果管理(辅助授粉、垫果)和
适时精细采收。
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些关键技术,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和品种特性,才能实现草莓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