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竹节虫这类高度依赖特定环境条件的昆虫构成了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它们面临的主要生存环境挑战包括:
温度变化与热应激:
- 发育与繁殖受阻: 竹节虫是变温动物,其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繁殖都高度依赖环境温度。极端高温会加速发育,但可能导致个体变小、寿命缩短、繁殖力下降。过高的温度甚至直接导致热应激死亡。
- 卵孵化异常: 竹节虫卵的孵化需要特定的温度范围和持续时间(温期)。温度升高可能改变孵化时间,导致孵化与寄主植物生长季不同步,或者孵化率降低。冬季暖化则可能破坏卵所需的低温休眠期,影响其正常发育。
- 活动范围受限: 为了躲避酷热,竹节虫可能被迫向更高纬度或海拔迁移,寻找更凉爽的栖息地。但如果迁移路径受阻(如城市、农田阻隔)或没有合适的栖息地,种群就会被隔离或消亡。
降水模式改变与干旱:
- 脱水风险: 竹节虫体壁较薄,水分容易散失。干旱和降水减少会显著增加其脱水的风险,尤其是在若虫阶段。缺水也会导致寄主植物叶片含水量下降,影响竹节虫取食和水分获取。
- 寄主植物质量下降: 干旱胁迫下的植物会改变其生理生化特性,如增加防御性化学物质(单宁等)的浓度,降低叶片营养价值和适口性,影响竹节虫的生长和存活。
- 栖息地干燥化: 长期干旱可能导致原本湿润的林下环境变得干燥,不再适合竹节虫生存。
栖息地丧失与破碎化加剧:
- 植被带迁移滞后: 气候变化导致植被带(如不同森林类型)向高纬度或高海拔迁移。但植物的迁移速度通常慢于气候变化的速度,也慢于一些昆虫的迁移能力。竹节虫依赖特定的寄主植物生存,如果寄主植物无法及时迁移到适宜的气候区,或者竹节虫无法跟上植物迁移的速度,它们就会失去食物来源和栖息地。
- 现有栖息地不适宜: 即使竹节虫留在原地,气候变化也可能使原本适宜的栖息地变得过热、过干,不再适合其生存。
- 破碎化阻碍迁移: 人类活动造成的栖息地破碎化(如道路、农田、城市)会严重阻碍竹节虫向更适宜气候区的迁移。它们行动相对缓慢,跨越障碍的能力有限。
寄主植物物候错配:
- 生长季不同步: 气候变化导致植物发芽、展叶的时间提前或延后。如果竹节虫孵化或若虫取食的关键期与寄主植物嫩叶(营养最丰富)的可获得期发生错位,将严重影响幼体的存活和生长。例如,植物提前展叶,当竹节虫孵化时,嫩叶可能已变老变硬,营养价值下降。
极端天气事件增加:
- 直接杀伤: 强烈的风暴、洪水、冰雹等极端天气可直接杀死竹节虫个体,尤其是若虫和卵。
- 物理破坏: 风暴可能摧毁竹节虫栖息的植被和微生境。
- 森林火灾: 气候变化导致干旱和高温加剧,增加了森林火灾的频率和强度。竹节虫行动缓慢,几乎无法逃离火场,火灾会直接导致局部种群灭绝。火灾后栖息地的恢复也需要很长时间。
二氧化碳浓度升高:
- 植物成分改变: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改变植物的化学成分,通常导致碳氮比升高(即植物组织含碳化合物如纤维素、木质素增多,含氮化合物如蛋白质减少)。这意味着竹节虫可能需要摄入更多叶片才能获得足够的氮营养,或者叶片变得更难消化,影响其生长效率。
海平面上升(对特定物种):
- 对于一些生活在低海拔沿海岛屿或特定海岸生境的竹节虫物种(如著名的豪勋爵岛竹节虫),海平面上升会直接淹没其有限的栖息地,带来灭绝风险。
总结来说,气候变化通过改变温度、湿度、降水、植被分布、物候、极端事件频率等多重环境因子,对竹节虫的生存构成了系统性威胁:
- 直接影响: 热应激、脱水、极端天气致死。
- 间接影响:
- 食物数量和质量下降(寄主植物受胁迫、物候错配、CO2效应)。
- 适宜栖息地丧失、缩小或破碎化。
- 迁移受阻,无法追踪适宜气候区。
- 与其他生物(如天敌、竞争者、病原体)的相互作用可能发生改变。
竹节虫由于其行动缓慢、扩散能力有限、高度依赖特定寄主植物和微生境等特点,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它们被认为是气候变化下特别脆弱的类群之一,一些分布狭窄或栖息地特化的物种面临极高的灭绝风险。保护其栖息地的连通性、减少其他人为压力(如杀虫剂、生境破坏)对于增强其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至关重要。